2016-11-28 10:36:39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://ln.huatu.com/wenda/ 文章来源:互联网
近年来,公务员考试一直备受公众关注,媒体报道“国考热”似乎成了一种仪式性的行为。媒体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新闻,在一定程度上,也为公众热议公务员考试设置了议程。这种议程设置让媒体节约了发掘新闻的精力和财力,并迎合了公众对官场的群体想象,掀起了媒介与公众共舞的舆论狂欢。
然而,这种热闹掩盖了我国政治沟通的困境。舆论场的“国考热”反映出公众现代政治素养的缺失,对公务员的权利和责任边界的认知失衡。
“学而优则仕”是中国的文化传统,长辈对晚辈光宗耀祖的期待,往往就是获得某个政治身份。公众认为公务员职业能够获得安全感,与户籍、养老挂钩,旱涝保收,是相对稳定的“铁饭碗”,因此,当公务员既有“面子”又有“里子”。然而,随着政治秩序的日益完善,特别是自党的“八项规定”出台之后,公务员的特权在不断收缩。当权力和责任的天平重新调整之后,是否当公务员成为很多人纠结的问题。
从传媒的视角来看,公务员考试是一项极具新闻价值的社会活动,极易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。尽管当公务员并不意味着就能当官,但公众往往还是将公务员与官员等同起来,国考也就让普通人获得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,对一些人来说,这一过程蕴含着类似“范进中举”的戏剧性。这也反映了国人心目中“官”与“民”身份的天壤之别。公务员考试还具有公共性。相比西方社会,中国的官员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。“父母官”是怎样的人,关乎一地人们的福祉。因此,公众格外关心什么样的人被选入实权部门。
公务员考试提供给媒体和普通人一种对“官”的想象。“国考热”的舆论表达正投射出这样一种群体心理:官员应该具有怎样的资质?如果我成为官员,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?当官真的可以成就人生吗?这些想象和关于官员“大起大落”的日常新闻报道相结合,使得公务员考试极具话题性。国人之所以对公务员产生这种想象,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有关,一些人依然习惯凭帝王将相的历史剧来想象政治运作。
“国考热”也凸显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,他们希望通过关注和评价公务员考试,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。互联网为公众的政治表达提供了渠道,但是这些表达常常是情绪化的。许多人对公务员职业产生了过度美好的想象。而另一些人生活不如意,或者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基层公职人员发生过矛盾,因而刻意抹黑公务员群体。这些非理性的表达也对“国考热”的舆情产生误导,使得公众更关注公务员在道德和品性方面是否合格,而忽视其必备的职业资质和技能。
媒体对官员的报道,应侧重于对其政见的解释,以及对其政治行为成败得失的梳理,而不必一味强调其政治生涯的戏剧性。除了对官员的报道,舆论也应更多地关注普通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。归根结底,公务员应当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类职业,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。
舆论对公务员考试表现出的热情,所指向的不只是考试本身。为了满足公众的这种知情期待,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维护公共关系,进一步公开行政过程,而不是将决策过程神秘化。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过程是媒介化的政治,公务员应该习惯被公众拿着放大镜盯着。
(编辑:lnht01)贴心微信客服
贴心QQ客服